当前位置:首页 -->技术服务 -->热处理加工


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铁索体、珠光体、马氏体、贝氏体及奥氏体等)的检验

    不锈钢热处理后的组成体有:铁索体、珠光体、马氏体、贝氏体、碳化物以及奥氏体等。

    (1)铁素体低碳钢在正火、退火及热轧状态时铁素体晶粒呈等轴状与珠光体均匀分布。铁索体晶界较平直,在三个晶粒交会点处晶粒间交角大约1200,使体系界面能处于较低的状态。

    随钢中含碳量的增加,铁索体数量减少,并且沿原奥氏体晶界分布,成为网状。

    由于钢凝固时产生成分偏析,在轧制时等轴铁素体呈带状分布,称为带状组织。

    如果奥氏体粗大,冷却速度较快,在含碳置0. 15%-0.5%的钢中,铁索体沿奥氏体的某些晶面析出,形成具有一定位向的片状铁素体叫做魏氏组织铁索体。亚共析钢的热加工过热组织以及铸态组织常具有这种组织。

    (2)碳化物碳素工具钢、低合金工具钢或渗碳钢试样的表层在缓慢冷却时,二次碳化物以网状析出。碳化物网一般用硝酸酒精溶液显示,如碳化物网很细就难以鉴别,此时在碱性苦味酸钠水溶液中煮沸几分钟即可显示。

    过共析钢在正常的原始组织及正常的淬火工艺下,碳化物以颗粒状分布于马氏体基体上。如试样进行超细化处理后,碳化物呈点状。

    高合金工具钢中碳化物是重要组成相,所以碳化物的数量、大小、形状及分布是高合金工具钢的重要检验项目。铸态下碳化物是共晶莱氏体,经锻造加工后,骨架状莱氏体被打碎,形成比较均匀分布的碳化物。

    (3)珠光体珠光体是奥氏体共析转变的产物,由铁索体和渗碳体组成。随珠光体实际形成温度不同,又可分为珠光体、细珠光体、极细珠光体。

    共析钢及过共析钢经球化退火后可以得粒状珠光体,对球化退火的组织按CB 1298-1986进行检验。

    (4)马氏体钢淬火后得到马氏体,马氏体形态可分为板条状马氏体和片状马氏体。

    低碳钢淬火后一般得到板条状马氏体,高碳钢淬火后得到片状马氏体,在金相显微镜下如竹叶状。高碳钢在正常温度淬火时,由于未溶碳化物的存在,使奥氏体晶粒细小,晶粒内的成分不均匀,因此获得极细的马氏体,在光学显微镜下不易分辨其针形,故称为隐晶马氏体。中碳钢在正常温度下淬火后主要是板条马氏体。

    (5)贝氏体钢中贝氏体的形态很多,主要取决于相变温度和化学成分,大致可分为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有些情况下还形成粒状贝氏体。

    上贝氏体是在贝氏体转变温度的最上限形成,得到相互平行排列的条状铁索体,每一个条较宽,间距也较大,因为铁素体内不含碳,故又称无碳贝氏体。铁素体条间为珠光体或马氏体,或者两者混合。无碳贝氏体组织和魏氏组织铁素体很相似,只是尺寸上更细一些。

    典型的上贝氏体呈羽毛状,在转变量不多时,可以看到平行的铁索体自晶界向晶内生长,但条的尺寸很细,光学显微镜难以分辨铁索体条及条间碳化物,只见到如羽毛状。高碳钢的上贝氏体失去羽毛状而似雪花状,实际上是由几个不同取向的铁索体条束合并而成。

    典型的下贝氏体其形态和回火马氏体很相似,在转变量较少时,可以在光学显微镜下区分下贝氏体和回火马氏体,由于下贝氏体中析出的碳化物使其容易受侵蚀,因此在白色衬底上的黑针便是下贝氏体。但在回火温度较高时,马氏体中碳化物充分析出,就难以辨认,当奥氏体晶粒小或转变量较多时,也难以辨认,只能借助电子显微镜进行鉴别。

    某些钢种在上贝氏体转变温度的上限,发现一种非典型贝氏体形态,与珠光体截然不同,它的特征是在较大的铁素体内有一些粒状或长条状的“小岛”,称为粒状贝氏体。小岛内原先为富碳奥氏体,冷却后转变为碳化物、珠光体或马氏体,也可能仍保留奥氏体。

    (6)奥氏体某些不锈钢、耐热钢以及高锰钢,在室温下的平衡组织是奥氏体。

    一般碳钢和低合金钢经热处理后不存在奥氏体,但某些情况下淬火后仍存在少量奥氏体,也就是残余奥氏体。

(7)混合组织的检验在热处理之后实际上常得到混合组织,如马氏体和极细的珠光体、马氏体和贝氏体、贝氏体和极细的珠光体、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等。它们的形态不太典型,必要时借助电子显微镜来鉴别。

请直接与东莞市瀚弘不锈钢铜铝有限公司服务人员联络(热线电话:0769-82621066,全国统一服务热线:400-699-1286),以获得更多的有关不锈钢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检验以及奥氏体不锈钢、马氏体不锈钢、铁素体不锈钢、沉淀硬化不锈钢的选择、应用、热处理及库存等相关资料。

资料来源:东莞市瀚弘不锈钢铜铝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转载或引用请注明链接和出处』

【点击次数:】 【加入时间:2013-05-09】 【关闭本页